本報記者 王鐘的《中國青年報》(2014年09月10日07版)
  “寫了10多年新聞評論,現在來做評論的教員,離筆友遠了,離學生近了。我願意把這裡當作與學生們交流的平臺,與筆友重聚的茶座,一起討論關於新聞評論的問題。”這是馬少華先生在博客上的個人描述。
  馬先生就是馬老師,他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師,以新聞評論為主要教學和科研方向。從2006年3月開始到現在,馬老師耕耘博客已經8年有餘。大學老師里開設以輔助教學為目的的博客的,馬老師大概不是最早的。但是,堅持到今天,仍然以較高頻度更新的,馬老師是少有的一個。
  那是個博客寫作風起雲涌的年代。馬少華從前在報社當評論員,後來到學校教書,按照朋友的話來說,“不能免俗”地開設了博客。不過,他的博客從一開始就不是那種純粹的私寫作。“供師生討論”就像一塊金字招牌,馬少華的博客逐漸成了網上新聞評論教研和業務討論的一方熱鬧所在。
  這不,翻翻馬少華剛開始的幾篇博文,就能發現上面不光是他自己的觀點,還有許多同行、同事和學生的觀點。馬少華也從來不吝嗇把博客“借”給學生髮言,有學生在博文底下留了長長的評論,他還會複製出來專門發一篇新的博文,下邊加上自己的回應。可以說,馬老師嫻熟地把“全媒體”的理念運用到教學中——上完課不過癮,下課私下交流時間不夠,或者不好意思當面和老師交流?沒事,只要在馬老師的博文底下留言,只要關於課堂教學,保管收到回覆。
  對學生來說,讀馬老師的博客,還有一個“偷懶”小竅門——他會把課堂精彩討論放到博客上去,甚至會直接放上隨堂播放的PPT(幻燈片)。那些上課為了跟上老師講課節奏,來不及記筆記的學生,再也不用擔心複習知識時忘記上課內容了,老師早把“欽定版”課堂筆記放上了博客。如果說課堂上的對話是一道豐盛的大餐,那麼在博客上有邏輯的課堂回顧則是一首有節奏的樂曲。
  不過,馬老師的“全媒體”教學之路,也有他堅持的一面。比如,他遲遲不使用微博。他和他的研究生曾經聊起過這個話題,他當時認為,微博表達很難充分,有時也可能遭到誤解。如今,他的學生理解了他的用意:短平快的微博表達或許能夠迅速表達觀點,“逞一時之快”,不過,對講究論證、邏輯的新聞評論教學來說,微博並不能起到太大的效果。
  博客或許是“上個時代”的互聯網產品,雖然馬老師不開設微博,但是也沒有和WEB 2.0時代脫節。如今,他又開設了名叫“少華讀書”的微信公眾號,雖說是讀書,仍然沒有脫離自己的老本行。他會把自己關於新聞評論的觀點寫下來,這些“評論的評論”,作為一種新聞評論教學的案例,在微信朋友圈裡也流傳了開來。要說守舊,馬老師並不放棄最傳統的溝通模式,乃至不願意用微博。但是要說新潮,只要一切有益於交流的平臺,他都勇於嘗試。
  現在馬老師的微信朋友圈裡,也有不少學生。因為,他偶爾也會在朋友圈裡“喊話”,呼籲學生關註一篇文章,或者解答一個問題。如果讀到他的個性簽名——“永遠相信真誠交流”,大概就能明白他的朋友圈是怎麼樣的了。有所不同的是,除了學生,馬少華的朋友圈也有不少新聞評論業界人士,以及在新聞評論教學崗位上的同行。
  而馬老師的最新“產品”,是他在開設的網絡廣播電臺。把新聞評論朗誦出來,成為了他的一種新嘗試。一位前時評人、現新聞評論教師字正腔圓的聲音,真是一種美好的新媒體教學實踐呢。  (原標題:馬少華:課上沒過癮,網上喊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y09byuaj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